法润边陲 青春作伴 青年普法工作者在基层沃野闪耀

admin 9 0

  化好妆、整理好警服,保持微笑走进“茶城森警”的直播间。在90后民警李虹霏看来,每次直播都是一件大事:既要满足粉丝的好奇心,又要回应他们的疑惑。“兴奋中带着一丝紧张。”李虹霏说。现在,不管是发视频还是直播,都会有很多粉丝关注和互动,有的是来听法律知识科普的,有的则是来看小动物的。

法润边陲 青春作伴 青年普法工作者在基层沃野闪耀 -第1张图片-靖非智能科技传媒

  随身携带的一个公文包,鼓鼓囊囊地装着调解记录本和调解法律文书,在云南大理,80后彝族汉子茶文森时常一个人奔走在田间地头、乡间小路,出入于群众院落,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,用彝族白话腔“说法”。

  还有携手村民打造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的村~总支书记赵家清;积极助力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本土化的退役军人蔡思敏……一系列普法实践在青年普法工作者的助力下深入千家万户。

  近日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跟随“法治光辉照边疆——全国网络普法行·云南站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云南省多个市县,切身感受基层网上网下普法新活力、新动力。

  让年轻人与普法“双向奔赴”

  “法律有那么多条,不是人人都能记住。但如果以大家喜欢的方式去普及,那应该能记得快些。”今年34岁的李虹霏是云南省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的民警,日常她以“茶姐”的身份在普洱市公安局抖音官方账号“茶城森警”中频频出镜。

  2018年,普洱市公安局率先通过“茶城森警”在短视频平台进行野生动物科普和相关普法工作。6年来,累计发布短视频3896条,累计播放量18.9亿,粉丝达到1238万,成为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普法平台。

  “茶城森警”把与网友互动当成最重要的事情。后来,由于频繁地在评论区用“网络热梗”回复网友,他们还被网友冠名“整活官方”。

  碰上网友打趣说“起锅烧油”,暗示吃野生动物,“茶城森警”会玩梗般地回应,“可狱可囚”“这想法不仅刑且很牢铐”。为了提高网友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,“茶城森警”还根据网友留言总结了朗朗上口的规律,“形状越怪判得越快,模样越丑判得越久”。

  李虹霏坦言,在科普和普法的过程中,自己和团队也会遇上陌生的领域。有一次他们收到网友发来的视频,视频里一只“既像豹子又像猫”的动物,他们从来没有见过,一下子就“摸不着头脑”了。他们将视频发给专家求解,经过多方鉴定,这只动物名叫“斑林狸”,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  李虹霏说,日常科普中,只要自己拿不准的,就通过联系动物学家和有经验的民警,多方求证后才会将答案反馈给粉丝,保证对每一次答疑都负起责任。

  如何寻找科普与法律之间的连接点?李虹霏选择讲好每一个故事。

  “粉丝听不进去干涩的法律条文,但我希望能在一个个故事和案例分享中,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到他们心里。”李虹霏认为,普法应该是一个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过程,这样才能让大家把法律知识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

  现在“茶城森警”通过直播、共创等形式,让粉丝活跃起来了。“未来还会考虑把粉丝请到我们直播间,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,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很‘宠粉’的。”李虹霏说,她希望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网络氛围里,让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深入人心。

  “接地气”的普法深入人心

  茶文森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新村村监委主任、调解主任。作为一名基层的“法律明白人”,多年来他热心于民间纠纷化解。

  “‘阿茶表’又来普法宣传了……”这是大家最常听到老百姓对茶文森的调侃。2021年以来,茶文森组织了30多场普法宣传活动,充分发挥了作为“法律明白人”的宣教前沿作用。

  新村是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,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当地的水资源保护显得异常重要。为了提升村民的自觉性,茶文森组织举办一系列法律法规宣讲活动,在田间地头宣传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,让村民了解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。茶文森说,通过普法小讲堂、普法强基火塘会、彝族打歌等方式,有效提高了村民学法、守法、用法的自觉性。这些年,村里的矛盾纠纷很少发生。2023年,茶文森荣获“云南省十优法律明白人”称号。

  “预防和调处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,只是治‘标’,要想治‘本’还需抓好公民的普法学习教育。”茶文森说。

  作为一名本乡本土的彝家汉子,茶文森充分发挥人熟、地熟、事熟优势,围绕群众关心的电信网络诈骗、溺水、危险驾驶等热点问题,用彝族白话腔“说法”。今年,茶文森走村入户1100多次。他说:“要把法律法规融入‘唠家常’中,把实用的、村民能听懂的法律法规知识说给他们听。”

  脱下军装,成为普法“护航人”

  在距离边境约3公里的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的国门新村,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、今年27岁的傈僳族小伙蔡思敏一大早又带着整理好的笔记本出门了。

  他跟村民约好了要跟大家开个“火塘会”。几条板凳、几杯热茶,面对面聊聊天、说说话。

  村干部和村民同坐一条板凳,聊的是家长里短、邻里纠纷,话的是村里的大小事务、政策法规、文明新风。蔡思敏说,这是用群众自己商议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  最近,村民老窦的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。但让老窦发愁的是,最近家里遇到点事,一下子凑不齐学费,想请村里帮忙给孩子申请助学贷款。蔡思敏记下了,这件事他要重点来办。

  另外,村子里的老余和老蔡家因为承包林的地界线问题产生纠纷,蔡思敏又成了调解员。大家聚在火塘旁,一起把事情说清楚了,争取把矛盾解决在村里。

  蔡思敏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应征入伍,在昆明服役5年。退役后做过生意,最后还是回到了老家,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。在矛盾调解、普法宣传方面,他已有3年多经验。像今天这样的“火塘会”,他参加过很多场。

  蔡思敏说,不怕矛盾来,不惧事情多。这些年,村子里不断创新“火塘会”的形式,不管是在火塘边,还在田间地头、山林沟谷,只要有矛盾纠纷的地方,他们总是在关键时刻跟群众站在一起。

  在腾冲市清水镇,同样是退伍军人的80后普法工作者赵家清,不仅担任清水镇的副镇长,同时还是该镇三家村的~总支书记。

  这位佤族青年从部队退役回到村里后,种过地、当过协警,还打算到市里的公司去工作。2010年,三家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,乡里希望赵家清留在村子里建设家乡。赵家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毅然决定留下来!

  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(“司莫拉”,佤语为“幸福的地方”),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,曾经是“看寨不是寨,茅草垒成堆;夏恐屋漏雨,冬怕寒风吹”的“落后村”。10多年过去了,司莫拉佤族村早已大变样——文化基础设施完善,景色宜人,村子治理得井井有条,村民生活蒸蒸日上。作为佤族文化特色旅游村,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
  2022年,司莫拉佤族村还被评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赵家清说,这样的发展成果,离不开清水镇不断完善的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横到边、纵到底、全覆盖的普法宣传体系。法治讲座、文化展览、普法主题礼品赠送……赵家清介绍,清水镇通过多种方式在民族群众聚集点开展“民族团结一家亲·共创民主法治村”主题活动,用掌上学法、以案释法、法律咨询、法治讲座等方式,倡导学习“不打烊”,面向群众及游客多样化普法。“把法律的种子播撒到了人民心中。”赵家清说。

  让赵家清感到振奋的是,现在司莫拉佤族村不仅有良好的法治氛围,也正在实现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的全面融合,社区环境稳定、村民幸福感更强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曹伟 记者 刘洪侠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