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点”亮上海 _ 社区生活圈,如何满足市民多元需求?

admin 5 0

■ 圆桌话题:

“点”亮上海 _ 社区生活圈,如何满足市民多元需求?-第1张图片-靖非智能科技传媒

在上海,15分钟不只是“时间刻度”,更是社区生活的“幸福刻度”。居民身边大小事,能够在以15分钟为半径画出的一个个“圈”里,收获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
“市民圆桌”围绕“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”,邀请了社区居民、在地企业、居委会、业委会、政府职能部门近50人座谈交流,从如何发挥在地特色,满足多元需求,如何推进蓝图落地等方面展开讨论。本次“市民圆桌”由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、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,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、黄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等主办,新民晚报“新民帮侬忙”融媒体工作室协办。

■ 市民议题:

1.在地特色如何发挥?

“在社区生活圈规划编制过程中,我们更多考量的是基于各个街道各个社区的差异,满足不同居民需求。”黄浦区规划资源局规划管理科科长王蕾介绍,黄浦区作为中心城区,每个街道都具有明显的特征。在社区规划打造过程中,会根据每个街道不同的区域情况精准画像,找准定位,确定目标。

在设计师陈梦晗看来,小东门街道既有滨江金融办公集群,又有高品质的现代住宅区,也有老城厢传统风貌生活区,人口多元,空间多样,功能混合。经过充分调研和分析,社区规划师与街道共同制定了“活力东门、多样社区”的目标愿景,着力打造活力繁荣的场景,展现多样休闲生活方式。其多元性和丰富度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模板,对于后续全区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参考意义。

2.多元需求如何满足?

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,如何构建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学、宜养”的社区生活圈,成为各方关心的话题。

不少居民反映,推进旧改让城市面貌更新,居住环境更优,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,不少配套便民服务设施还有待强化。除了“买菜难”“配药难”外,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的初二学生张令涵调研11家社区食堂后发现,现有的社区食堂存在服务人手不足,服务时间不一致,有些食堂品质一般等问题。

座谈会上,还有市民代表指出,打造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,不但需要加强设施服务建设,也需强化托育网络的建设,构建社区科学育儿的氛围环境。

此外,与会者们也建议激活“沉睡”资源,让社区闲置空间蝶变重生,满足全龄各类人群对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多元需求。

3.幸福蓝图如何落地?

“配套服务设施如何精准匹配其社区需求,实施起来并非一件易事。”小东门街道社区顾问规划师叶钟楠表示,规划实施后,应该及时开展城市体检,对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排摸,动态调整提供的服务。同时,通过互动式规划参与,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,提高资源“复合共享”,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未来3年到5年的变化需求。

以黄浦区为例,自全面启动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以来,坚持问需于民、求计于民,前期通过问卷调研、走访社区等形式,进一步收集街道社区公众意见,贯彻“我的社区我做主,我的家门我设计”理念,推动建成了一批使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的项目。

■ 建言献策:

>>>金点子一:建便民生态圈

运用大数据手段,为家政服务机构、便民修理点、裁缝铺、托育社会公益组织等各行业的运行搭建云平台,打造本地便民服务生态圈。 建议人 陆杨

>>>金点子二:完善配套设施

在步行15分钟的距离内强化居民菜场、社区食堂、医疗中心、药房等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。 建议人 余解民

>>>金点子三:让社区可阅读

建议结合“一街一路”示范街区改造计划,打造多条文化风貌展示轴。结合老地名、老路名、老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,在传承传统文化中,让社区可阅读。 建议人 杨怀卿

>>>金点子四:盘活闲置资源

小区周边原有的健身场馆退出后,一直闲置着,很是浪费。相关部门可以与产权人协调,充分利用服务社区和周边白领。 建议人 莫淑江

>>>金点子五:推“盲盒”菜式

为了吸引更多人“走进来、坐下来、经常来”,社区食堂可以考虑推出“盲盒”菜式,不断给居民提供“最食惠”的惊喜。同时,还可通过开展社区厨艺大赛,促进交流、提升口味。 建议人 张令涵

新民晚报记者 季晟祯 整理
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