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专业“任意转”,自由还是脱轨?
admin
13
视觉中国供图
“零门槛”并不等于“零投入”“零风险”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想学财务管理,却被调剂到社会学?学了一段时间建筑学,发现自己不适合?
开学季来临,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,一批新生进入大学校园。面对刚刚开启的专业学习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有的学生被目标志愿录取,在期待中开启人生新篇章;有的人不喜欢所学专业,刚入学便为转专业做准备,为“重新掌舵”人生奋力一搏。
如今已毕业5年的王苏属于后者。从高中起,她就一直对中文专业抱有浓厚的兴趣,大学却被调剂到社会学。当时王苏所在的学校,对学生转专业的要求很严苛。想要转专业,学生大一期间的成绩须排在前两名,而后参加目标专业的笔试和面试,通过后才能转换成功。王苏排名第四,自然没有获得转专业资格。“如果转专业没有门槛该有多好!”她时常想。
如今,期待变成了现实,国内不少高校陆续放开转专业政策。在同济大学,本科生拥有7次转专业的机会,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、医科转入、文转理工等多种选择。在上海交通大学,学生在大学前三年均可多次申请转专业。有些高校甚至推出“零门槛、全放开”“专业任意转”等政策,专业选择的限制渐渐消减。
当高校转专业的门槛逐渐降低,学生能否找到“心之所向”?转还是不转,我们该如何判断?
当高校开启转专业“任意门”
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徐佳颖,入学仅一年就转了两次专业。起初她的专业是德语,但徐佳颖不感兴趣,一节课没上就转去了法语,觉得这和自己“自由”的性格更相配。而后在学习的过程中,她偶然接触到电影,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。编导曾经是徐佳颖的梦想,可惜当时未能如愿,这次接触让她的“电影梦”重新被点燃,又一次开启转专业之旅。
有的人转专业是兴趣使然,有的人则是了解之后,发现专业与自身预期不符,及时调整。高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